2016-07-15 瀏覽量:
導讀:工裝胎具是為解決實際生產問題或實現某個功能而針對性制作的輔助性裝置,生產中,如果把工具或者操作方法稍作點改動,職工的工作效率會更高。正是出于這樣簡單的初衷,鄭鍋工程師與蔣國勝這樣的一線生產操作人員經常相互輔助,不斷對工裝胎具進行改進或直接設計制造新工裝
鄭鍋一聯車間分為汽包和膜式壁兩大分廠:汽包方面,安排卷圓、對裝、焊接、組對、鉆孔、架裝、氣密、水壓、包裝;膜式壁方面,安排下料、彎制、焊接、直管接長、對裝、倒角、水壓;另外,還要負責銜接各生產相關部門、各車間零部件的轉遞、完工產品的入庫、人員及時調整等工作。一套套流程的有序進行,一道道工序的合理統籌,旨在按規定時間保質完成客戶需求產品。以上的日常來自蔣國勝,一位一線職工,一位生產調度,一位車間主任。
“閉門羹”
2003年底進入鄭鍋,分至一聯車間小彎管組,而后擔任班組長,2008年升為車間調度。今年,蔣國勝37歲,已經是鄭鍋一聯車間主任了,突出的工作表現使得他理所當然成為《鄭鍋人記》欄目的受訪對象之一。
一般情況下,從接觸目標人物到文稿發布只需要一個星期,而這篇蔣國勝的專訪卻用了近1個月。蔣主任總是很忙:“我要趕快去協調些事兒,忙完這幾天吧”,然后快步離開;“現在有面試的,要帶他們看看”…筆者已經不記得吃了多少“閉門羹”,卻始終記得他第一次“閉門”的理由:“去采訪那些車間職工吧,他們最辛苦”。 彼時的感觸猶在,不想贅述,只是,大家來認識一下吧,他就是蔣國勝。
生產全靠想象力
“生產全靠想象力”看似是蔣國勝的一句笑談,卻是他實實在在貫徹在日常生產工作中的理念,具體的表現其實是創造力。隨著鄭鍋產品容量增大、蒸汽參數提高,為使鍋爐設計結構緊湊、鋼耗量小、經濟性好,彎曲半徑小的大角度連續彎(三彎)、小直徑空間彎彎管越來越多。連續空間彎是一種不在同一個平面、需要空間角度、需要立體感的技術工藝。若從三維圖上看當然比較直觀,但是三維圖在實際生產操作中是幫不了太大忙的,管子一旋轉,人會比較容易迷惑,這時就需要想象力了。時任小彎管組組長的蔣國勝親自放料,不斷嘗試,運用“先不把管子彎到圖紙要求角度,再用火焰烤、人工矯正”的方法解決了問題。暫時性地解決問題并沒有讓蔣國勝有絲毫放松,因為在隨后的生產中驗證,這種方法不易保證產品質量,而且會造成管子報廢或返修量大,工人勞動強度大,成本提高,工期嚴重延長。于是,又一波的工裝革新開始了。
工裝胎具是為解決實際生產問題或實現某個功能而針對性制作的輔助性裝置,生產中,如果把工具或者操作方法稍作點改動,職工的工作效率會更高。正是出于這樣簡單的初衷,鄭鍋工程師與蔣國勝這樣的一線生產操作人員經常相互輔助,不斷對工裝胎具進行改進或直接設計制造新工裝。據悉,這次“Φ51 R90連續彎彎管設計、制造”的革新不但最終解決了生產問題,還在蔣國勝自己的創新成果中錦上添花了一筆。
蔣國勝的工裝改革成果還有很多,如MPM焊機焊縫焊不到尾端問題,此工裝的設計、制造不但解決了焊機焊縫焊不到尾端問題,而且避免停機和采用手工焊接造成的效率低下。另外,每道焊縫減少0.4米手工焊接,每屏可減少手工焊接11.2米;按每米焊條需用量0.2kg算,一年可減少焊條9184kg;該工裝設計全年可節約時間7653小時,節約成本焊條上萬元;還有諸如減少焊口探傷工藝的改進方法、同一管屏多段對接管屏變形控制、膜式壁工藝余量再利用方法、余熱爐對流管束裝配誤差控制、門孔處材料再利用工藝改進方法等等,這些工裝改革創新都切實提高了職工的生產效率,有力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和工期。
其實,世界上沒有一蹴而就的改革,也難得“四兩撥千斤”的創新。所謂的終南捷徑,不過是自欺欺人。而蔣國勝是從普通的一線工人一步步成長為業務熟練的一聯車間調控者,在長期的生產工作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時間是公平的,心在哪兒,行動在哪兒,收獲就在哪兒!據悉,由蔣國勝參與的工裝改革已拿到不下十余項鄭鍋科技進步獎。
一聯的“解決師”
“如果一聯有什么技術難題,解決與否都在蔣國勝”、“特別愛動腦子”、“沒有干不成的活”、“從技術到協調生產事宜,再到解決疑難問題,他真是沒話說”,來自旁觀者的客觀評價,應該也是對一個人工作技能的最高肯定吧。從最初的小彎管組開始,蔣國勝就擁有鉚工比武第一名、優秀班組長這樣的光環,之后的蔣調度,或是如今的蔣主任,無論處在哪個時期,蔣國勝已然成為了一聯生產各個環節疑難雜癥的“解決師”。對此,蔣國勝給出的回答是“產品放在這兒,想盡一切辦法也要去完成。完成過程中確實會出現一些創新,創新最終還是為了提高產品的質量、外觀,節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我也是從一線干起來的,車間里如果需要,那我就去解決,去想,去鉆研 。”完成別人做不到的工作,改進工藝流程,極大提升了生產效率,增加了企業利潤,蔣國勝的實際工作范圍已經遠遠超出他本職崗位所要求的。他從不會去單一地去完成工作,而是一直在開動想象力、創造力去優化工作,因為他很清楚,自己未來的成就取決于當下工作的主動性。
精業、敬業,“工匠精神”也不過如此吧!因為筆者認知下的現代工匠精神正是源于富創意、有創見、敢創新的人,也只有在“創”中才能成就這樣的人。“創”者,從倉從刀,敢于對既有知識倉庫內的成果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這也是筆者視角下蔣國勝所具備的。
寄語
工作是修行,產品是修煉,不浮不殆,不急不躁,篳路藍縷,久久為功。鄭鍋不乏像蔣國勝這樣的典型,能夠提供方法加技巧的解決方案的人物,擁有這樣的“智造”核心,相信鄭鍋必然會有更多的純粹,更多的專注持久,更多的優品精品。
歡迎填寫以下表格,留下您的需求、聯系電話、設備使用地等信息,并盡可能詳細描述產品需求,我們將快速處理您提交的信息,確保您的購買咨詢得到及時、準確的回復。請閱讀《用戶協議和隱私保護》,提交即代表同意該聲明。